野三坡旅游网 >> 新闻 >> 对野三坡旅游风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对野三坡旅游风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有山人家.野三坡高端优享酒店 更新时间:2007-08-06 热度:

(一)野三坡概况

野三坡地处北京西部,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河北省涞水县境内,野三坡风景区总面积520平方公里,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平均海拔1200米,中部平均海拔800米、东部平均海拔400米,是形成“上、中、下 “三坡”的依据,年平均气温10.7.C,植被覆盖率90%以上,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拒马河自西向东流经景区40公里,在中部又有小西河与之汇合,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床稳定,槽形陡峭,县志记述为“峭壁悬崖,形似巫峡”。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水质较好,四季不竭。每年3月到11月是旅游季节。它规划为六大景区,即:百里峡自然风景游览区、佛洞塔奇泉怪洞游览区、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金华山寻奇狩猎游览区,白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及拒马河疗养避暑游乐区。除金华山景区尚未开发外,其他景区都已接待游客。

野三坡风景区的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与北京市接壤,距北京市区130公里,距天津市区200公里,处于京津环城游憩带;

(二)野三坡景区发展历程

1984年以前,野三坡除了从铁路隧道里不时传出的隆隆声外,仍保持着纯朴的原始自然风貌,这里层峦叠嶂、沟谷纵横,在大山的褶皱里、地图上都找不到野三坡这个名字。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王宝义先生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旅游考察小组,踏上了开发野三坡旅游业的征程,从此野三坡这颗沉寂千年的太行明珠放射出璀璨的光芒,逐渐为世人所知,野三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山沟变成了一个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的华北地区知名的旅游风景区。纵观野三坡发展历程,其成功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抓住了起步早的时机优势。

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引下,野三坡旅游业从84年开始考察,85年试办,86年正式开放。当时国内旅游界对开发国内旅游持有不同看法,野三坡独树一帜,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国内旅游开发试点。

2、抓住旅游扶贫,打开山门。

84年前,涞水县是河北省十个贫困县之一,野三坡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年平均收入不足60元,脱贫致富是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的愿望,当把开发旅游与改善山区农民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山区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切实受益,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后,山区农民投身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兴起了一个村村办旅游、户户办旅游、人人参与旅游的浪潮。

3、抓住资源丰富的特点,突出一个“野”字。

野三坡资源品类齐全。以山、水、泉、洞等自然景观为主,以文物、风情为辅,顺应都市人民旅游需求的特点,提供以“登野山、观野景、品野味、玩野趣”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突出一个“野”字,一进入客源市场便引起轰动。

4、“野三坡精神”是野三坡景区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野三坡的拓荒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野三坡精神”,即:(1)、不怕牺牲的精神,即奉献精神。(2)艰苦创业的精神。(3)开拓创新的精神。(4)锲而不舍的精神。(5)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自嘲为阿Q精神。也就是在这五种精神的鼓舞下,野三坡的创业者们历经磨难、白手起家、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经历了一个从被人误解、嘲笑到被人理解、羡慕并成为全国旅游行业先进典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野三坡精神的持续发扬,就没有今天的野三坡,在野三坡发展的起步阶段,这种精神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野三坡现状

1、保护与开发

二者都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但保护与开发之间产生矛盾时,决策者选择开发,例如在景区的核心区修建宾馆、商业街等。

2、规划方面

野三坡景区尚无正式通过审批的总体规划,景区发展、治理缺乏科学依据。

3、组织管理方面

随着野三坡的发展,先后成立了涞水县旅游局,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01年县政府成立了综合管理机构“野三坡风景区管委会”,在《涞水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通告》中指出:“野三坡风景区管委会代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开发职能。三坡镇、旅游局及县直各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划归管委会。管委会与旅游局和并,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对外称旅游局和野三坡风景区管理局,对内属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野三坡风景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制定景区发展规划,监督规划实施,对景区(景点)进行管理,制定开发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管委会主任是景区最高行政长官,下设的职能科室有办公室、综合执法科“行使工商、物价、公安、交警、城建、环保、卫生、土地、水资源保护和封山育林等现场执法职能,处理违法行为。”,此外还设有绿化环保科、市场营销科、招商引资科、企管科,集若干政府行政职能于一身,实行封闭管理。

4、交通条件

京原铁路横贯景区,在野三坡景区内有野三坡、苟各庄两座火车站。公路交通四通八达,108、109两条国道、一条次省级公路通过景区,为京、津、晋、冀等地的游客进入野三坡提供了便利条件。

5、接待服务设施

景区的宾馆、饭店、家庭旅馆共有床位约15000余张,其中中高档标准的床位有3000余张,总体上供应大于需求,竞争激烈。

6、旅行社

目前野三坡只有一家正式注册的旅行社,这对于一个年客流量60万人次的景区远远不够,拥有适当数量的旅行社有利于景区的发展,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旅行社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新景区的发展非常重要。

7、环境状况

在保护方面制定了一些地方法规,取得了一些成绩,如禁牧措施的实施使山体植被得到恢复。

在治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和拒马河水体污染的治理。

8、人口素质

文化素质方面,当地居民8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5%高中文化程度,5%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这部分人在当地就业的很少;景区经营管理及从业人员50%高中文化程度,35%大专上文化程度,15%本科文化程度。专业素质方面,当地居民接受旅游专业教育培训的不足5% ,景区经营管理及从业人员接受旅游专业教育培训不足10%。思想道德方面,当地居民受旅游业负面影响较大,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亟待提高。

9、客源市场

目前以省内及京、津、晋为主,辽宁、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也有部分游客来此旅游,但多以组团形式出现。

10、旅游产品

总的来说产品较单一,绝大部分是周末游、一日游、乡村游等度假旅游产品,教育旅游、科考旅游、地质旅游、特种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尚未开发。

(四)可持续发展要克服的一些问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现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研究的对象,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人类必然的选择和共同的主题,其核心思想有三方面: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二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主张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张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入在当代人之间和各代人之间公平分配。

2、在对待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

既要强化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有效保护,避免对它们造成不可恢复性的损害,确保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又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谋求景区更大、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高效合理的开发,促进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推动景区的长远持续发展,这是领导者决策的基本要求,任何过分强调开发或过分强调保护的思想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在景区规划管理方面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

景区的规划除了强调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划外,也不能忽视其社会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编制的旅游景区规划,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规划,它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多重目标。

在编制过程中,要做全面的调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既要符合一般的规划规范要求,又要根据野三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比如现在景区居民的人口素质问题和景区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问题应引起规划编制者的重视,将其列入发展规划,以提高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问题,提供满足景区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否则这种不足肯定会影响野三坡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旅游发展,教育先行,规划中应体现这一点。

规划过程中对于一些违规、违法的建设项目,要采取科学负责的态度表明正确的观点,体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中的公平性原则,因为这些违规、违法的建设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不是我们从前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我们从后辈人那里借来的,要还给后代人,开发旅游也可以说是当代人为保护或利用好前代人遗留下来的资源与环境,为后代人创造更加优异的资源与环境的行为。一部分人旅游需要的满足不能以旅游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当代人不应为了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在龙门峡文物保护区的核心范围内建宾馆,在拒马河道内兴建娱乐设施,村民在公路两侧随意建房、河道内采石挖沙等等行为,都是对野三坡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挑衅。

4、组织机构设计及管理要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野三坡管委会的组织结构属扁平式结构形式,管委会主任景区内最高行政长官,下设的生产性部门包括野三坡旅游总公司、百里峡管理处、龙门天关管理处、白草畔管理处、鱼古洞管理处,非生产性部门包括办公室、财务科、绿化环保科、市场营销科、招商引资科、企管科、规划设计可、综合执法科,以上各科室,尤其是非生产性部门的实际有效工作量不大,人员数量与景区规模相比显得过剩,部门及人员适当精简后仍可满足完成景区经营任务的需要。

在各部门、各岗位进行责权分配时,应做到权力、责任、利益、能力、绩效的五统一,要求逐级授权、分层负责,权责分明,以增加工作效率、激发主动精神,这一原则在目前的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体现不多,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主动精神,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愿管,致使一些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如有人在拒马河内炸鱼、毒鱼、电鱼,有人在河道内采砂,私搭乱建现象依然严重。这都是看得见、听得到的事件,但没有人管。二是不会管,例如出台的饭店、宾馆住宿费最高限价的政策。野三坡的现实情况不是限制最高价的问题,而是施行最低保护价的问题。由于供大于求,无论是规模较大、达到星级标准的宾馆、饭店,还是规模较小的家庭旅馆,目前都在进行恶性的销价竞争,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管委会至今尚未出台相应政策遏制这一现象,以保护当地旅游企业的利益。

5、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野三坡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应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必须保证可更新的旅游资源的使用速率保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内,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的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旅游资源的速率。百里峡景区游客容量为4000人(何重义),近几年的游客数量增长很快,高峰时可达10000 人左右,人满为患,造成生态环境退化。例如百里峡三条峡谷中景观质量最好的海棠峪,以峡谷内遍生野生海棠得名,每年七、八月份,崖壁上开满粉红色的海棠花,很是壮观,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近些年的旅游季节随着每天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其生长环境,大片的野生海棠消失。在旅游景区发展中,一旦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其补救的难度很大,而且很难奏效。由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形成,但治理污染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方面,野三坡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发旅游之前,野三坡是一个贫穷、闭塞、保守的边远山区,人均年收入不足60元,吃饭*救济,花钱*贷款,村民以砍伐、放牧、狩猎、采药维持和改善生活,日常活动对山体植被造成很大破坏,山上很难见到成才的树木,只剩下一些仅能用来烧火取暖用的灌木,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也使得野生动物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袍子、黄羊、野猪等大型野生动物很难见到。开发旅游后,老百姓有的搞起了家庭旅馆,有的做起了旅游商品生意,有的搞起了旅游娱乐,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在旅游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迅速脱贫致富。致富后的村民也开始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做饭不烧柴了,改用液化气;盖房不用木料了,用钢筋水泥;肉类食品供应充足,腰包鼓鼓,想吃就买,不用上山打猎了;旅游淡季,呼朋唤友,走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到外地旅游观光。再加上县政府禁牧措施的施行,所有这些使得动植物资源得到恢复,山更绿了,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又回来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保护,而这又加大了旅游吸引力,有更多的旅游者来到野三坡,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村民破坏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减少而使环境得到保护,使保护和开发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中。

但还存在着不足,例如拒马河水体近些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每年几十万游客来野三坡,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倾倒在拒马河沿岸,遇到大风,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满天飞,挂到两岸的树枝上,成为一道五彩缤纷的垃圾走廊,很是壮观;生活污水也绝大部分直接排放入拒马河,原先的拒马河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水颜色暗绿,若赶上降水较少的年份,还会散发一阵阵腥臭。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野三坡面积500平方公里,游客购票参观的景点面积只占一小部分,这些地方搞得在精致,管理再严格,环境卫生再好,从此感受到的愉悦心情也会被景点外部的让人掩鼻侧目的污染所抵消。好在类似这些对景区发展不利的口碑尚未在客源市场广泛传播。应抓紧治理,保护和提高景区的总体环境质量,促进野三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五)野三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政府既要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后代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要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可能的提高科技成果在旅游景区经营发展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例如对拒马河水的保护,首先要治污,可采用生物分解的方法,投资小,效果好。同时,开发建设科技含量较高、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如地质夏令营、生态旅游等。

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实现野三坡景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景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品建设、服务提供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需要以有效的管理来保证,都要求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管理水平持的提高有赖于管理者和服务者素质和能力的增强,这些素质和能力水平又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取决于教育,因此,野三坡景区旅游业持续发展实际上也是教育的持续进行。

分享到:

推荐浏览:野三坡 百里峡 野三坡一日游 野三坡二日游 野三坡三日游 百里峡住宿 百里峡宾馆 野三坡团建 野三坡会议室 野三坡门票 野三坡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