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坡旅游网 >> 白草畔游记 >> 百草畔的千年古村--北边桥

百草畔的千年古村--北边桥

有山人家.野三坡高端优享酒店 更新时间:2012-04-20 热度:

欢欢喜喜地去了一趟久违的百草畔,又拥有了一片春天的森林。

下了车,有点凉,添了件厚衣。阿钊站在了“太行山与燕山交界处”的界碑旁,回头平望,自西而东的所来之径已隐没于峡谷之中,两侧是层层的山峦,太阳西沉,山影绰绰;停车场的北侧、东侧、南侧,均呈陡坡向上,延伸入云,不知何处是山岭垭口,何处是山鞍主峰。刘生副局长介绍说,我们现在已站在了海拔近千米的位置,在三坡的高坡,处于峨峪的尽头,处于深山坳谷之中,因为山坡太陡,还仰望不到顶峰。山峰其实有四座,西北边的一座,叫铁角山,海拔1713米;东边的山叫白草畔,海拔1983米,是涞水县的最高峰,有青石板通往山顶,两段陡坡已架设了缆车(望了一眼缆车,余晖之中,车斗静静地挂在空中),也可通向山顶;南边的叫大洼岭,海拔1673米;西南的叫槽儿岭,海拔1268米。它们的山脊连成了一折线,是峨峪的靠山,唯西面无山阻挡,是峨峪的出口。

晚九点,半圆的月儿已挂在空中。北边桥村的灯光稀稀的有几点,远处的狗吠隐约的有几声。清凉之中,踏着明亮的月光,想走走。上山?月光下踏着青石板路?在有蛇、有野猪的月光下的森林之中?一个人,没有那个胆。还是沿着来时的公路漫步吧。

公路通向北边桥村。夜晚的北边桥村不见人影,见涧中的流水声,但不见桥影。据说,原先的名字不叫北边桥,而叫“北边雀”——传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总是不太快乐的晋姓阁老来此隐居,取石为墙,取木为梁,把屋子筑在了韭菜鞍之北;人不多,但落了户,总有个村名吧?取什么名呢?韭菜梁上多喜雀、灰雀等众鸟,合啁之声十分悦耳,令阁老的耳目为之一新,就把村取名为“北边雀”了。可能是阁老希望逃世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此地一只欢乐的雀吧,不管是喜雀,还是灰雀,有了一处巢,有了一处不受世俗干扰的胜景,悠然自在,忘却以往,享受深山中的风雪星辰。后来,“北边雀”接纳了杨姓、王姓、任姓的移民,他们的口语中“雀”与“桥”同意,但没有晋姓阁老的心事与情怀,在文字表述中未加权衡,把“北边雀”写成了“北边桥”,北边桥的名字也就沿用至今。

永乐年间晋姓的阁老到底为何许大人物?为何并如何选择此间来避世?是不是燕王扫北引起的战争离乱?已不易考证,唯留下两棵600多岁的古槐树,挺立在月光之下,尚未长出叶芽的粗干细枝,迎着山谷阵阵的凉风舞动,供阿钊仰望,让阿钊凝神。

阁老来此之前,北边桥还有更早的“居民”。1985年北边桥村民在挖地窖时出土了一具遗骸,后经考古专家研究,它属智人化石,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期,是山顶洞人的兄弟,由此被命名为“涞水智人”。涞水智人生活在28000年前,不可与阁老隐世于此的年代相提并论。但那位涞水智人,是不是也因为像“燕王扫北”的战争而从周口店逃到北边桥来“避世”的?更无从考证了。但可以想象,北边桥所在的深山坳谷,具有特别的与周口店山顶洞不同的环境,其丰富的山货食物、其适当的微气候环境,让那位涞水智人在此养老到终。

往事越三万年。月光之下,北边桥的农户,多隐藏于树影之中,粗粗数来,或许只有几十户吧,不算太大,自阁老建村的六百年来,还是取石为墙、取木为梁,想必村庄处于世外桃源吧。明代、清代,三坡地区行政管理均很弱,那时的涞水县不管、房山县也不管。不管的原因,推测是山中林密、交通不便与人丁稀少,收交的“丁粮”不足差役路上的口粮。后由涿州代管,三坡地区实行地方自治,“老人官”制度延至民国,其根本的原因也是“山高皇帝远”。

晚十点多钟,踏着如水的月光,沿着陡峭与弯曲的公路,快走到公路的一端,返回了就宿的农家院,脱下被月光晒湿的厚衣,躺在床上,身心似乎回到了时间或空间的港湾。

分享到:

推荐浏览:野三坡 百里峡 野三坡一日游 野三坡二日游 野三坡三日游 百里峡住宿 百里峡宾馆 野三坡团建 野三坡会议室 野三坡门票 野三坡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