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坡旅游网 >> 媒体报道 >> 2014野三坡红色之旅导游词

2014野三坡红色之旅导游词

有山人家.野三坡高端优享酒店 更新时间:2013-12-26 热度: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红色旅游胜地——野三坡。我叫×××,能为大家服务感到非常荣幸。现在我们就开始领略一下曾被硝烟烽火洗礼过的三坡大地。

野三坡是革命老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元帅、萧克将军、杨成武将军曾在这里战斗过,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野三坡人民和八路军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平西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北屏障,指北平(北京)以西,东北至平绥(京张)铁路,东南至平汉铁路,以野三坡为中心,包括原良乡、房山、宛平、昌平、涿县、涞水、蔚县、涿鹿、怀来、怀安、宣化、阳原12县之大部或局部地区,这里战略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抗战的最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8月20日,我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东北平型关大捷,取得我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个大胜利,之后,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奉中央指示,率独立团和独立营留守五台地区,创建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1938年2月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派邓华政委领导的独立一师第三团从涞源县出发,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在此之前,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曾派吴伟为队长、赖富为参谋长的12人工作队,由五台县出发进入平西,创建平西游击队,10月北方局党委刘少奇、彭真调东北特委书记苏梅,以马辉之、姚依林为首的河北省委派黎光汉、李金亭,以张书芳为首的北平市委派胡敬一、刘杰等多位领导先后来到平西清白口、斋堂一带进行地方组织建设。邓华三团路经蟒石口(现涿鹿境内)时,地主武装王输带百余人首先开枪阻击我军前进,三团坚决采取行动,消灭了该敌。后又收编了斋堂的日伪一个中队,随即向百花山、三坡地区进发。三坡区是昔日旧政权鞭长莫及的僻偶的地方,当时农民还穿着明代的服饰,直到民国十八年,才知道天下变成“民国”了。这里虽然临近文化古都,却是“山高皇帝远”,实行“老人制度”。邓华三团发挥八路军的光荣传统,逐渐展开了各项工作。2月中旬,经上级批准成立第二团与三团总称第六支队,也叫邓华支队。支队建成后,一方面积极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煅练杀敌本领,一方面帮助地方开展各项工作。通过支队的帮助,平西先后建立昌宛、房涞涿、宣涿怀、房良四个联合县政府,每个县又建立了一个县大队,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工、农、妇、青群众组织。中共房涞涿县工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游击大队,在马水成立(现归涿鹿),后迁到桑园涧。辖三坡区(涿县六区)、板城区(涞水七区)、南窑区(房山五区)和房山八区靠近三坡的几个村庄。县工委、政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枪的出枪”,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收编地方保卫团(董凤海、王捷三等地方保卫团被改编为平西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房涞涿游击大队)扩大武装,建立抗日救国会,创建区、村抗日政权。

1938年5月,一二O师宋时轮支队从山西雁北开过来,这支部队原为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开到平西与邓华率领的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邓华任政委。整编后,1938年6月8日挺进冀东,迎接冀东大暴动,参加开辟冀热辽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到平西协助和整顿平西地方政权,县工委、政府由桑园涧迁到了紫石口。在平西主力部队及地方工作干部挺进冀东时,日寇于1938年9月乘机“扫荡”平西根据地,根据地的工作遭到很大破坏,1938年10,四纵队(邓宋支队)东进归来回到三坡区,打垮了血债累累的匪首董凤海。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元旦前夕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以及军政委员会,分别受晋察冀中央分局和晋察冀军区领导。区党委由马辉之、姚依林、萧克组成,挺进军由萧克同志任挺进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由萧克同志任书记,委员有马辉之、邓华、宋时伦、伍晋南。区党委和挺进军负责领导平西、冀东、平北三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在平西根据地加强了党、政、军的建设。1939年3月7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命令,在平西设立冀西第四行政督察专员专署,杜伯华任第一任专员,地点设在三坡峨峪村。1939年5月,成立平西地委,郭永明任第一任书记,统一领导平西各级党、政府和群众组织。1939年5月1日,挺进军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伍绍祖父亲)同志创建了挺进军剧社,剧社由34人组成,陈靖同志为社长、建设地点野三坡庄头村。1939年11月,晋察冀军区指示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号召创造主力团。平西挺进军先后将原大队编制撤销,新编为六、七、九、十、十二、十三六个主力团,这些主力团都是三营建制,每团约有两千到三千人。新编成的各主力团在平西、冀东、平北不断开赴新区,建立和巩固政权,扩大解放区面积。

当时,冀热察区党委、挺进军指挥机关、平西地委、专员专署及县委、政府领导机关都设在平西腹地野三坡,住过的村子先后有山南、马各庄、盘坡、北庄、大泽、峨峪、桑园涧、罗古台、北边桥、北龙门、小峰口、蓬头、福山口、计鹿、河东、赵各庄等,野三坡成了平西抗日根据地政治、文化、军事指挥中心。

三坡人民在共产党八路军的带领下,建立并巩固了民主政权,人民子弟踊跃参军。1939年10月扩军600多人,建立“涞涿营”编制5个连,配合正规部队不断粉碎日寇残无人道的扫荡。

1940年3月,“涞涿营”参加了反抗日军对平西“春季扫荡”的军事行动。在北龙门战斗中,提出了“保卫三坡,保卫家乡”的战斗口号,仗打得非常顽强勇猛,将从大庙、岔河进犯之敌牵制在龙门天关的龙门峡口外,保证了驻北龙门村白求恩卫校分校的医护人员及伤病员安全转移,为群众“坚壁清野”,转移到安全地赢得时间。由于敌强我弱,在九团的指挥下,逐渐转移到外线,与敌人周旋,从侧翼袭击敌人。面对日寇“蚕食”政策,“七光”(杀光、烧光、抢光、抓光、赶光、割光、炸光)爆行,三坡人民同八路军同甘共苦,不畏艰难,实行“坚壁清野”,快收、快打、快藏,把粮食埋起来,把水井、水泉盖起来,把敌人渴死、饿死。许多党员、干部在扫荡中被抓捕,被审讯、被毒打,但他们经受住了考验,没有透露共产党、八路军和武器、物资的去向,一些党员干部被日军杀害,壮烈牺牲。

杨怀英就是一位这样的英雄。一九一三年六月她出生在三坡太平村一个贫农家里,十三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被童养到涿鹿南山板铺村赵家。在赵家受尽了封建家庭的压迫,婆婆、丈夫及小叔子不把她当人看,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1938年八路军来了,穷人有了盼头,杨怀英支持丈夫赵连隆参加了共产党,先后当了村锄奸组长,农会组织委员,带领群众减租减息,与地主、日寇做斗争。丈夫及家里人思想进步了,改变了对杨怀英的做法,从此,她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家里成了丈夫及其他干部同志的革命阵地,经常从这里传递可靠的有价值的情报。为此,日本汉奸板铺村的地主马老五盯在眼里,恨在心里,经常伺机找茬。不久马家汉奸砸死了二区区长张玉田。1940年12月12日,赵连隆及伙伴王连基在开会过程中被马家汉奸抓捕了,并下了毒手,被砸死村外,血肉模糊,头和脚难以分辨。噩耗传来,杨怀英怆然泪下,悲痛万分,丈夫及革命干部先后遇难,她发誓“这个仇一定要报”。丈夫死后,杨怀英的革命立场更加坚定了,经常外出侦察情况,家里成为侦察员及工作干部的藏身之地。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保证抗战的干部及战士到此能吃上一顿饱饭,走时带上干粮。由于马家汉奸的告密,1942年9月日本鬼子抓捕了杨怀英。日寇先后在板铺村、地主马家大院内、李家堡据点、警察局等地对杨怀英严刑毒打,每次过堂都打的死去活来、活来死去,反复数次,敌人用香火烧她的手指,用锥子扎她的肩膀,吊在树上,脱光衣服在外边受冻、挨风吹,让狼狗搭在她的肩上,舌头舔她的脸,捧子打、鞭子抽、杠子压……用尽了刑具,杨怀英的回答始终就是“不知道”。敌人使尽了伎俩,什么也没得到,又不甘心,只好暂且把她软禁在敌战区孔涧村。四三年阴历二月初八,趁李家堡村的妇女们到杨家坪天主教堂去念经,她冒着生命危险混在人群里通过了敌人的岗哨,直奔抗日根据地岔河村,到了六区区公所,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

1944年,涞水得解放,杨怀英到政府壮告汉奸马老五,马老五被处以极刑,并罚了马家款,杨怀英用这些款救济了贫苦农民。10月杨怀英出席了冀察行署在涞水召开的群英会,授予他“民族英雄”称号,并赠锦旗一面。从一九四五年一月起杨怀英曾任涞水县六区(现属涿鹿县)妇联委员,涞水县五区妇联主任、副区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她历任石家庄第一粮库股长,河北医学院结核病医院保管等工作,无论是担任领导还是做一般具体工作,她严于律己,重视党性修养,始终保持抗日时期那种革命精神,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1966年,杨怀英在结核医院工作时,不幸染疾,六七年九月7日逝世于石家庄市河北医学院附属二院,终年54岁。

由于平西军民不断取得反“扫荡”胜利,日寇更加痛恨平西、痛恨三坡,敌采用“封锁”战术对我实行“总力战”妄图以“囚笼”政策围困我军,以烧杀抢彻底摧毁我平西根据地。不断加大对平西腹地的扫荡规模,敌我力量悬殊,不宜硬拼,我军决定除掩护军部外,其他部分分散到外线打击敌人。为蔽开与敌人正面冲突,同时坚壁好各项物资、粮食等,保证群众的安全,三坡军民共同奋战,开辟了许多安全的坚壁点及游击小路。目前已有三个游击小路开发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1、百里峡游击小路:位于百里峡景区,一共有三条峡谷,抗战时期叫南涧沟,林木茂盛、鸟语花香。这里是军民隐藏物资的好地方,当时日寇也曾进犯到这里,但进沟一二百米就不赶走了,两侧的悬崖峭壁危严耸立,恐有埋伏,畏缩回去。在景区里曾经隐蔽过当地老乡及座落在刘家河、松树口村平西兵工厂的机械设施。当时的老虎嘴没有路,是断壁,只能沿小道从山梁上翻过去。虎泉的水常年不竭,在反“扫荡”时期,保证了军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仙人居这个三合院是游击部队的落脚点,抗战时期有老乡居住,后来搬到村里居住,2001年景区晋档升级,对此三合院进行修复,挖出两个手榴弹,后交给三坡派出所处理。1941年8月份,日寇集中7万余人对我北岳和平西进行大规模“扫荡”。敌机轮翻在蓬头、小峰口、赵各庄一带扫射,平西地委分成两路向外线转移,一路由陆平同志带领一个警卫班向昌宛转移,一路由李德仲书记带领地委机关部分同志随挺进军司令部从计鹿翻山走白涧向外线转移。每一路都是白天在山上隐蔽,夜间行动不与敌人接战。挺进军司令部及地方机关200余人,在撤退的当晚就和敌人遭遇。经过抵抗终于突破了敌寇的第一个包围圈,安全地转移到外线。敌人始终寻找我领导机关的行踪。萧克司令员带领领导机关转战了无数个山头,在军民共同努力下,连续突破了敌人三次合围,我主力部队在外线也多次给敌人以重击,气红了眼的日寇像疯狗一样四处嗅着我领导机关的足迹。然而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方,敌人要想得逞谈何容易!部队经过多次转移,翻山越岭,根据敌情最后来到了我百里峡景区的十悬峡内,在沙岭西村住下来。沙岭西四面环山,座落在十悬峡峡谷深处的东侧山地上。赶到这里时幕色已经降临了,这天夜里,天似乎特别黑,月亮朦朦胧胧地藏在浓云里,四周的山峰也被云雾遮盖,同志们怀着一种摆脱敌人后的平静感,早早地歇息了,萧克司令员、李德仲和参谋长徐德操住在西厢房里,房前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向四周伸展着粗劲的枝干,树荫下凉风习习,是夏夜乘凉的好地方。半夜,徐德操同志到大槐树下乘凉,不知不觉睡着了,直到黎明的寒气袭来,才搬到东厢房躺下。不一会儿就听到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回荡在小山庄的上空。他正想出去查看,就听到几声山崩地裂地巨响——敌机投炸弹了,其中有一颗就落在西厢房前,震得门窗哗哗直颤。萧克和李德仲同志走出厢房,看到门前那棵大槐树已经被炸焦,正是它那苍劲的枝干挡住了四射的弹片,才使在场的人们幸免遇难。房东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跑来,脸涨的发紫,脖子上青筋嘣嘣乱跳,他望着安然无恙的萧克同志,半天才吐出一句话“真是老天爷保佑呀!”时隔5天后,从北平传来荒唐可笑的消息:《世界日报》用大号黑体字在头版上赫然登着“萧克毙命”四个大字,与此同时,另一条消息,却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不胫而走:敌寇的大扫荡,终于以失败而结束。反扫荡胜利后,萧克司令员从沙岭西沿十悬峡反回了司令部所在地小峰口村。

2、龙门天关游击小路:位于龙门天关景区,龙门天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分白练飞”是此处的写照。自明代始有重兵把守,这里是通往塞外的关口。我九团二营驻北龙门村,加上涞涿营的部分武装,使大庙之敌不敢轻易进犯。上天沟森林繁茂,峭壁千重,瀑布成群,只有老乡的带领才能达到它的深处,这里是军民“坚壁清野”的地方。同时也是绕过龙门峡口进入涿鹿、蔚县的游击之路,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马水口长城及蔡树庵长城,巍峨雄伟的古长城弯延在崇山峻岭之巅,无形地增添了我军战士战胜敌人的信心。

1940年3月,敌人从承德、张家口、平、津等地调集一万余众,向我平西根据地进范。为迷惑敌人,七团受命徉攻涞水县城,牵至东线之敌。而后,七团突然急驰西进,昼夜兼程,进至大龙门,与九团集中,歼灭西路进攻之敌。十四日进攻岔河之敌,在我地方部队连续三天袭扰打击下,已疲惫不堪,只得暂住谢家堡。七团抓住有力时机,由大龙门出发夜袭谢家堡。团长陈防仁亲自到二营布置任务,指挥战斗。部队直至距敌哨兵十几米时敌才发现,顿时枪声、手榴弹响成一片,敌人被突然猛烈的进攻,打得蒙头乱窜,仓惶逃往北山,激战一夜,天亮前部队撤出谢家堡返回三坡,计歼敌近百名,缴获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具,步枪十余支。1940年8月,七团在陈防仁团长的率领下,从这里走出去参加了“百团大战”,牵制了伪满之敌,破坏了平绥铁路,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3、白草畔游击小路:位于白草畔景区,白草畔山高坡陡,植被茂盛,青翠欲滴,海拔1983米,以百花山为姊妹峰。抗战期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山脚下北边桥村1939年—1940年曾是挺进军卫生部驻地。沿途大泽村于1939年—1940年曾驻有专员专署、挺进军供给处、平西粮食局、随营学校等军政领导机关。这里经百花山是通往北京的安全通道,1941年,萧克经过此处登上百花山。许多国际友人及爱国志士就是从此地来到晋察冀军区,再到毛主席驻地延安。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英籍教授林迈可先生因参与抗日活动被通辑,在我抗日军民的热心帮助下,林迈可先生及夫人从北京经此地来到了平西腹地,受到了萧克司令员的热烈欢迎。在此之前,林迈可先生曾在沦陷的北京利用自己职务之便,秘密从事抗日地下工作,购买了大量关于通讯方面的设备、书籍、化学和医药品及无线电修理的教科书,大部分都经此处运往根据地。他的夫人李效黎女士是北京人,夫妻俩秘密从事抗日地下工作,曾帮助八路军把存放在英租界的装备全部运到根据地,这些装备是1937年二十九军撤退时遗留下来的。在挺进军司令部驻地小峰口的农家院里萧克司令员与林迈可夫妇、班威廉夫妇等共进了第一顿晚餐,在煤油灯前他们敞心谈笑、说世界讲战争,那巨大的话题与那低矮的小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已经证明,那个时代的光亮,不在灯火辉煌的北平市,而是在油灯如豆的小峰口。林迈可先生被安排到通讯部工作,从此成为八路军一员。他在通讯部工作期间,为平西的领导机关改进了电话的接收性能,电报的收发也进行了改进,能运用自如,提高了军队准时、准确的指挥作战力。1942年春,林迈可夫妇及班威廉夫妇转到晋察冀军区,在军区举办了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无线电人才。1944年初在晋察冀工作结束,于5月17日到延安,8月份在延安建设了第一台国际电台,可以将信号发射到美国的旧金山和印度。1945年10月林迈可夫妇转往重庆经印度返回英国。

挺进军建立后,平西敌后抗日根据地随之更加巩固了,为保证军队的武器供应,1940年1月在何鸣歧同志带领下,建立了冀热察区唯一的炸弹厂,何鸣歧同志任厂长,工厂驻地在野三坡刘家河村。于是奠定了冀热察区爆炸工业的根基。从此打开了山地抗战军工部门的局面。之后,又建立了修械所。1942年春两个单位合并成一个兵工厂,隶属十一军分区供给处领导,厂长陈伯鸿、指导员魏罕、副指导员王登峰、公务主任白贵云、副主任赵金峰,全厂共50人,分成10组,工厂驻地迁到松树口村。现在松树口村张永江家的三间正房就是当年挺进军兵工厂的车间。

兵工厂因陋就简的生产、修理武器弹药,大量生厂手榴弹和地雷,保证平西部队的作战需要,同时支援平北部队。修理枪支是一项常年任务,前方送来损伤的枪支随来随修,由于枪支品种型号复杂,我军常常要修改工具,有时还要对枪支本身进行改造。为适应前方攻打敌人炮楼的需要,工人们反复研究、实验制造了“飞雷”,用白铁皮制成比地雷大的弹头,焊接在掷弹筒弹上,借用掷弹筒弹的推动力发射出来,既有射程又有威力,第一次使用时,只发射三发,敌人的炮楼就炸塌了。为对付敌人的汽车轮胎,工人们发明了“四尖蒺藜钉”,无论怎样滚动都有一个钉尖朝上,屡建战功,很受战士们欢迎。为解决常年生产所需原料、材料的来源,工人们挖苦心思,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拆卸没有炸的炸弹、手榴弹、不响的炮弹。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人们改进生产工具,反复实验,生产得心应手的器械。1940年有一天,战场传来击落敌机的消息,公务主任白贵云立刻建议厂方派人去取残机上的发动机零件,运到工厂后改装成一部手榴弹旋把钻眼机,虽然仍是以人力摇大轮为动力,但它毕竟是半机械化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时兵工厂的工人们都住在村里的老乡家,工厂和松树口村相互支援亲密无间,乡亲们和工人们相互关心,情同一家人。工作之余,军民聚在一起开展文艺联欢会,大家经常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在抗战根据地进行生产,同样经受敌寇“扫荡”的洗礼,每逢敌人对平西“扫荡”时,工人们首先把机器、工具、生产的成品等所有一切物资坚壁妥当后,全厂人员要进行编队,分成三队:坚壁队、守厂制敌队、主干队。既能打击敌人又能保护好工厂及村里的乡亲们,机动灵活的和敌人周旋,常常化险为夷,没有受过损失。

平西兵工厂在八路军的正确领导下,在艰苦的环境里,不断出色地完成武器供应任务,为打击敌寇,在抗战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枪支、弹药。在这伟大的胜利中, 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许多优秀的干部、战士为了制造更多的武器弹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刘家河平西烈士陵园记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位于百里峡刘家河村。始建于1942年,由时任挺时军后勤部长赵熔将军建造的。陵园内建有一方柱型石碑和20多个烈士墓,方柱型石碑的正面是:1942年3月7日挺进军三周年纪念日立,并刻有“陆军第八路军挺进军供给部抗战烈士墓地纪念塔”,碑的一侧是原八路军挺进军司令员萧克撰写的碑文,碑的另一侧是原挺进军政治部主任潘峰同志所写的碑文。烈士墓中其中一碑文记载着“挺进军供给部炸弹厂何厂长铭岐之墓”,何厂长于1941年9月,反“扫荡”过后,在他亲自拆卸炸弹的过程中因炸弹爆炸而牺牲的。白贵云烈士墓记载着他于1938年曾奉命开辟与坚持根据地,建立丰功伟绩,十年如一日的从事兵工生产事业,白贵云在革命军火部门历任平西弹厂公务主任、厂长及察省生产管理处处长等职。还有这样的碑文“杜鸿图,宛平人,十六岁;刘振亭,宛平人,十七岁”……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他们已经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和他的同志们一同永远躺在了这片土地上,陪伴他们的,只有这巍峨的太行山峰和奔腾的拒马河水。

挺进军在萧克司令员的率领下,正确地执行了中央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各项方针政策,发展了游击战争为主体的人民战争。在冀热察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于1941年使平西、冀东、平北这三个地区真正是“三为一体”了,在敌后比较深远的地方,形成了三大块互相邻近、人口达320万的根据地。位于其中的古城北京完全在八路军包围之中。这是萧克将军创建冀热察根据地的历史功勋,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是当之无愧的。

1941年党中央作出了精兵简政的决定。1942年春,经中共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决定撤消了区党委和挺进军领导机关。平西改为第十一军分区,黄寿发任司令员。随着我军不断壮大,敌人的“蚕食”政策更加残酷,沿公路修筑了大批碉堡、据点,在我山区边缘挖通了一条宽5—6米、深3—4米封锁沟,断绝了平西军民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到1942年初,我平西根据地大大缩小,以野三坡为中心东西不过百里,南北不过七八十里。平西军民的斗争形势进入了抗战相持阶段的最严重、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遵照中央指示,平西军民展开了反“蚕食”反封锁的全面斗争。1、实行精兵简政。大团改为小团,取消营的建制,团直辖连队。2、组建敌后武工队。到敌战区发动群众,打霸锄奸,开展游击战争。3、积极拔除敌人“蚕食”据点,恢复平西根据地。4、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当时最严重的困难是粮食极度缺乏,部队常常几天见不一粒粮食,只得以野菜、黑枣等充机,住紫石口的部队把附近十里以内山上的野菜都吃光了。有的战士因误吃有毒野菜,医治无效而亡。部队没有盐,不少人患浮肿病,夜盲眼,尤其痢疾普遍流行又无药医治。平西人民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宁可自己不吃也千方百计拿出粮食送给部队子弟兵。一天,紫石口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抱着一罐黑豆送到附近七团部队,干部战士婉言谢绝,老大娘说:“你们收下吧,我已是60多岁的快入土的人了,活着也不能打鬼子,你们还年轻,不吃粮食怎么打仗!”感动得干部战士、无不泪下。为打破敌人的封锁,克服严重困难,部队忍饥、唱着歌上山开荒。同时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

由于我部队四处出击,不断拔除敌人据点,敌伪惶恐不安,更加动摇。日寇为维系其军心,并对我军进行报复,1942年12月从北平等地调集1000余日伪军,夜间出动,要对我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曹坝岗、福山口等进行偷袭。七团团部立即组织留守部队在曹坝岗进行抵抗,在七团二连一排副排长李连山的带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又一曲狼牙山五壮士式英雄凯歌。

详见:鸡蛋坨五勇士

正当平西军民遵照中央指示,不怕牺牲、团结奋战,不断取得反“蚕食”、反封锁胜利的时候,人民心中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野三坡唱响了。

这首表达中国人民心声的歌曲,已经唱了半个世纪,每当歌唱时,总会激起一派壮志豪情。这首歌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已故曹火星老人。1943年9月初,曹火星所在的边区群众剧社从阜平出发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参加减租运动,同时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来到专区(野三坡计鹿)后,在平西地委的统一安排下,群众剧社分散成几个小分队深入下去搞抗日宣传活动。火星亲眼目睹了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反“扫荡”、反“蚕食”,搞民主政权建设,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大量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正值批判和驳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对国民党的假抗日进行了有力地批驳。这天夜里,火星回想着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一桩桩、一幕幕,一种激情油然而生,在驻地原房涞涿新区堂上村(现房山区霞云岭乡)创作了这首人民心中的歌原词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当年冬天,平西各县的干部和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干部都集中在专区,参加一年一度的冬季培训班。在干训班上大家听到涞水的干部唱这首歌都觉得很好,便提出要学唱,于是,火星第一次正式在干训班上教唱这首歌,同时在平西地委宣传部长陆平的支持下,第一次油印成歌片子发给大家。会议期间,这首歌成了饭前、会后的主唱歌。冬训结束,干部们都能熟练的唱了。大家回到各县各地后,把这首歌教给当地群众,这样在平西的广大群众中流传开了。与此同时,由于平西部队的传唱,很快传遍了整个晋察冀边区。解放后,毛主席在歌曲中加了一个 “新”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遍了全中国。

平西军民伴随着党的歌声,很快渡过了难关,斗争形势逐渐进入了抗战的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从而,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将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期盼和平的心愿,打着和谈的幌子,暗中调兵遣将,发起了夺取胜利果实的解放战争。我平西军民奋勇前进,开赴解放战场在谱新曲。

解放后,三坡人民沿着烈士遗迹,整理烈士遗骸。于1947年建立了大龙门烈士公墓。当时此地是明清代遗留下来的教军场,陵园内安葬了300多名烈士的遗骨。当时北龙门村驻着白求恩卫校分校,一些重伤员医治无效牺牲后,安葬此地。平津战役中,打新保安时牺牲的烈士一部分埋葬在这里。1959年涞水民政局派工作人员北龙门村赵永瑞把“三区”事变牺牲的烈士,1942年12月27日鸡旦坨阻击战一个排遇难的烈士,1941年8月中旬十渡八里塘阻击战遇难的九团二营六连指导员周凤祥及其战友们30余名烈士,北龙门突围战牺牲的烈士,1944年奴才岭阻击战牺牲的烈士和三坡内一些小型战斗牺牲的烈士,共129位烈士遗骸埋在这里。当时每迁一位烈士遗骸出了5元的人工费。

退役军人北龙门村李常祥老人自1949年始每年清明时节到此为烈士们扫墓从未间断。自1967年清明时节始,镇厂中学及附近学校的师生在清明节来此陵园为烈士们扫墓坚持到现在,并请李常祥、赵春荣、王俊常、尹海楼等老八路、老干部讲述当年的革命战斗故事,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老区人们没有忘记过去,在涞水县委、政府的关怀、带领下,老区人民踏着先烈的足迹,继承发扬了革命传统。于1984年开发利用山老区资源,走旅游富民强县之路,把野三坡建成了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老区人民摆脱了贫穷,走向了富裕。目前,野三坡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华环保生态示范区、中华世界语者旅游基地。

分享到:

推荐浏览:野三坡 百里峡 野三坡一日游 野三坡二日游 野三坡三日游 百里峡住宿 百里峡宾馆 野三坡团建 野三坡会议室 野三坡门票 野三坡旅游